首页 资讯 展览 艺术家 收藏家 酒文化 茶文化 图片

热评

旗下栏目: 名家 新锐 作品 热评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来源:网络 作者:徐薇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9-14
摘要: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刘卫兵,三十年沉心于成都传统乡村聚落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执着于川西林盘的保护与更新,被誉为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受聘为国家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其主持设计的作品赢得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美国建筑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刘卫兵,三十年沉心于成都传统乡村聚落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执着于川西林盘的保护与更新,被誉为“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受聘为国家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其主持设计的作品赢得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美国建筑师协会Unbuilt Architecture大奖等多项荣誉。曾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GFHS柏林城市高层对话等发表演讲。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2021年3月,成都平原地下的三星堆遗址发掘,再次让神秘的古蜀文明震惊世界。宏伟的青铜立人,精巧的青铜神树……无一不在诉说着那个灿烂的古蜀文明。而地上广袤的田野上,星罗棋布的农家聚落,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古蜀文明——川西林盘聚落。


 川人自古蜀便在都江堰滋润的这片平坦的扇形冲积平原和周边起伏的丘陵上,从容地引水耕田、修房建院、种竹栽树,形成了河水环绕的自然农耕村庄,成都方言称之为“川西林盘”。

这种散布于水系密布的田野中绿岛般的古蜀人居聚落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其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特征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本土生存哲学思想,同时,林盘里蕴含的乡绅文化和乡贤文化是成都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在成都浣花溪畔的竹林盘中,诗圣杜甫筑起了茅屋。生于四川竹乡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更是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竹历来在文人心中的地位颇高,而在川西乡下林盘里的百姓眼里,则是生活的全部,民间谚语更有“养儿不如息竹”之说。竹篱茅舍、竹编器具、竹笋筒饭……不一而足。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上世纪九十年代,刘卫兵看到农民工浪潮让林盘逐渐“空心”、颓败,而“5.12”汶川大地震后更是摧枯拉朽,曾经的恬静老林盘被夷为一地残砖碎瓦,旋即又被冰冷的“火柴盒”所替代,他感到被抹去的不光是过去温馨的乡愁记忆,更可怕的是独特的蜀地农耕文化从地球上的消亡。

重建时大多又是离乡背井地集中安置,令刘卫兵最揪心的是原住民的迁出,大面积拆旧建新的“有机更新”,结果却是不可逆转的在地文化消亡。

他个人对集中安置心里是抵触的,因为川西林盘的形态原本就是随田散居,所以在2009年,他进入灾区,给当地村民做工作,执拗地坚持保留村落肌理,留住乡愁,最终一起做了都江堰市花溪村和徐家林盘的自然营造。“灾后重建的规模非常庞大,到这么小的一个村子上就非常少了,一户只有两万多元,我也只能劝村民放弃楼房。” 他说当时,自己和村民一起把坍塌的砖瓦一块块捡起来,也重拾了一座白墙青瓦的林盘。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坚持是一件孤独的事,
但坚持不是没有意义的,
对审美的引导,对文化的感知,对历史的敬畏,让刘卫兵最终赢得了认可。

“我理想中的农家新村。”2008年12月28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灾后重建完成的都江堰蒲阳镇花溪村后,给予了刘卫兵团队最高的赞誉。

2012年,在联合国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 )上,刘卫兵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项目——以徐家大院和花溪村为代表的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项目赢得“全球人居环境规划奖”,这在全球人居规划设计类奖项中实为最高大奖。

2013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刘卫兵被授予“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质,而这需要有历史留下来的陈酿,所以得让川西林盘在城市更新中有‘物是人非’的权利”刘卫兵常对媒体呼吁。

2012年后,刘卫兵到四川的每一个地方寻找林盘,拍下来、记录好,并坚持不懈,连续6年提交《川西林盘保护及利用》的政协提案。最终这份提案打动了政府,将川西林盘聚落保护和修复工程列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而在具体工作中,刘卫兵将川西林盘的保护与国家方针政策,做了完美的结合。

2018年12月12日,刘卫兵荣获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央电视台的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评选的“乡村振兴先锋人物”称号。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林盘对于四川,实际是史诗般的存在,它是先人留给成都平原最深厚的文化依恋,而我要做的就是留住历史,保住那股乡土气息。”刘卫兵动情地说道。

 在刘卫兵的努力下,重视环境、保护传统建筑的理念正在生根发芽,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川西林盘聚落,正在摒弃“大拆大建”的更新方式,以更多艺术家、建设者、历史研究学者共同努力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城市的“文脉”,更多的保存历史的痕迹。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长年的乡建实践使得刘卫兵对川西林盘有了更多的思考,激发了他远赴重洋,到英国雷丁大学可持续建筑专业的硕士深造,去深究川西林盘聚落的内在本质——“为什么会是这般营造?”。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跨学科多领域的学习让刘卫兵看到与建筑有关和看似无关的领域,也让他思考和质疑已有的经验。他特别注意到西比尔·莫瑞-纳吉(Sibyl Moholy-Nagy)反复提到的被当代建筑师所忽略的东西:场址和气候的特殊性、在地传统文化、传统营造和对乡土材料的验经验等。

“川西林盘保护和利用实际上是有别于城市更新的乡土实践,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刘卫兵在感到对林盘里的水、田、院、林、山构成的微气候,以及传统营造的环境友好性还需要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这对于节能减排意义重大。

 对于著名英国建筑师Kenneth Frampton教授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刘卫兵认同作为建筑师,应该反抗现代主义大潮的武断,更谦逊地去思考当地文脉、地域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具有代际连续性。他说:“那时,我感到林盘是从田野生长出的有机体,需要在敬畏自然、保护文脉的基础上,多学科、多角度地研究它,方能吃透先人择居的策略和宜居的智慧,正所谓蜀地绿色密码”。

 作为当代中国建筑师之一分子,刘卫兵在接受中西文化熏染后,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建造方式,及其自身文化的独特性。这一代中国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大潮开始反思,更谦逊地去思考当地文脉、地域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更注重以传统乡土材料和工艺来不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延展历史,从而构建自己的独特建筑语境。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学成归来后,刘卫兵在乡间设立了大卫乡村营造工作室,去触摸大地、聆听乡音,并邀乡民参与,共同找回源于生活的林盘复兴。

 他积极倡导建筑中的尺度、风格、语汇都要与既有的环境肌理协调,以保持一种可识别的风貌特征;它赞同结合地形、地貌以及文化,有力地表达材料和结构的“简单明了”的建筑;不仅强调视觉,更强调着与人密切相关的触觉。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刘卫兵的设计核心理念是尽可能保留传统林盘的自然格局、生态环境及地方文化,注重以传统乡土材料和工艺来不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构建出独特的建筑语境。在南溪遥林盘更新设计中,他运用生物气候建筑设计策略,使用IES生态建筑分析软件,首创“林盘+科技+人文”模式,以科技与艺术、当代与传统融合的创新魅力,做出了一个堪称当代乡土建筑更新创作的精品,从而荣获了第十七届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他本人亦由此入选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刘卫兵保留了原建筑场址和典型凹形结构的单层农家院坝布局,利用IES生态建筑分析软件解析南溪遥在不同围护结构和场景下的年能耗比照,解析当地主导风向和日照对院落的影响及室内空气指标变化,建立起不同围护材料的建筑数字模拟场景,以对能源消耗、环境指标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探寻院落和建筑空间的变化、建筑材料的差别与风、水、土以及植被对环境质量影响变化的微妙关系。通过模型数据比对,择优进行建筑空间的改造设计,让阳光穿透林盘,让春风回到林盘,完美地演绎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在设计中,刘卫兵运用传统被动节能策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通过局部挑高,增设屋面露台木构通廊,营造出宜居的微气候,使整个院落在不依赖高耗能空调设备的情况下,以通透的屋面通廊及檐廊的外围护结构,去疏解盆地气候的潮湿闷热。

南溪遥项目揉和了传统的择居策略、生存智慧、地域审美与当代建筑设计的认知,以最大化地的适应性与以成本的最小化,保护传统肌理,改善居住舒适度,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成为目前成都川西林盘聚落的重大乡建战略中的人文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典范。

 那些青瓦、粉墙及冷褐色的木制作似乎揉合了宋代美学的简约风格,以一种稀有的纯粹与古朴圪立于村头。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提及川西林盘聚落的人文与美学价值,他说道:“入蜀方知画意浓”,这是当年中国画巨匠黄宾虹先生来到成都青城山的感叹。“问道青城山”, 成都平原的边缘即是仙山。俗事与修炼的转换,不需要长途跋涉。从城市中心的天府广场来到道教名山上的天师洞只要半天,途中你便看见沃野平畴上,一簇簇炊烟袅袅的川西林盘,修道如种田。刘卫兵认为川西林盘就是体悟“天人合一”的生活道场,是蜀地先民创造的一种生态文明,实质上代表着蜀地精神,是蜀人精神的原乡。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千百年来仍然是人们的念想。刘卫兵希望他的建筑作品像能留住时光的盒子,人们可以去追念过往的记忆,感受历史的余温,体味当下的鲜活,而成为一个活着的系统。

 “我一直竭力呼吁将川西林盘当做生态系统来整体考虑,以原真和历史叙述川西民居建筑的本质,以精神力量动人!”刘卫兵深情地说道。在他的川西林盘更新作品里,总蕴涵历史的信息,却又力图与当代对话。 

 刘卫兵主持的川西林盘聚落更新项目屡获国际及国家级多项大奖,凭仗着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自信,凭仗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不断思考,凭仗着良好的口语能力,他善即席阐发,善脱稿演说,极力宣扬川西林盘聚落对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宝贵价值。他先后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世界城市论坛、GFHS柏林城市高层对话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演讲,赢得了海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在凤凰卫视拍摄的大型电视文献片《蜀道风流》中,他从“不可居无竹”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对川西林盘的深入研究,在片中娓娓道出林盘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奥妙和生态之美,向世人生动地展现川西林盘——这个世上稀有的乡愁文化载体。

 刘卫兵痴迷于竹子、青砖以及生土等本土自然材料结合当地气候,与建筑融会贯通。空气、光线和水影是其建筑设计的灵魂,而且他的每件作品总能引起当代国际生态建筑界的关注。

 近来,在接受中国网、中央电视台《大国匠心》的专访时,刘卫兵不断地阐发着自己的设计理想。“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考虑,这座由天然材料建造的建筑对周遭环境造成的伤害将是最低的。有着百年历史的青城马椅子工坊更新充分体现了川西林盘中 ‘天人合一’的蜀地生活态度”,在都江堰的林盘系列设计中, 刘卫兵总在探讨可持续性在不同环境中体现。

 在南溪遥中,以空气流动和辐射消解为逻辑,对空间进行拆解与重组,构建出此起彼伏的塑形节奏,仿佛在与远处山林的对话。此刻,山中流出的清气在青城马椅子工坊的无障碍穿行,以及光影在整个室内的缓缓拂过,暗合了蜀中特有的“仙乡人居”意境。

独具匠心·大师之作 ·建筑师刘卫兵
川西林盘聚落成为刘卫兵连接世界的通路,他怀着诗人的情怀,用哲学的眼光审视世界。

在刘卫兵看来,蜀地的农业遗产不仅属于成都,对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仍有现实意义。那些对文化的坚持,对历史的传承,对世界深沉的情愫,使得他的设计作品成为了独具匠心的大师之作。

责任编辑:徐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收藏本站

中国文化商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西路36号院
新闻电话:15811365342 客服邮箱:zgwhshysw@163.com 客服QQ:986458365
版权属于中国文化商会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20 中国文化商会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