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碧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中国的传统古建筑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充分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四角飞檐在檐部上的特殊处理和创造,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的屋顶转角处,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中国古建筑之美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艳!
当前,人们愈来愈重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各地出现了一些蕴含历史文化的精品。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出现了很多“保护中破坏,建设中丢失”的现象,使古建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这里除了人们的认知水平、管理机制等因素外,也与古建设计、施工水平有关。古建行业,机构力量分散,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管道不畅,缺乏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健康及持续发展。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古建是传承文化的核心。古建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文化灵魂的栖息地,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铭刻历史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改善。
传承技艺,坚守匠心,走进保护古建,重修现场,看黄明理在古建筑修复上如何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听他讲述朴素的匠心故事。
黄明理丰富的从艺生涯让他有了深厚的古建筑功底,加上他勤勤恳恳在古建筑领域精益求精,求学若渴,从不松懈,发明创造了许多新工艺,再现古典技艺传统手工加与高科技完美的配合,使得他主导修建,或者新建的古建筑物美轮美奂,也让人有了与古人进行精神交流的好地方!古建筑在新的时期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在目的地的形象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务行业等相关部门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古建筑不仅是各市人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黄明理1966年2月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金石镇田头村,系祖传五代逾百年的古建筑专业之家。传承普系明晰:黄明理的曾祖父黄振通是老木匠,精通古建下高定局。祖父黄作其,书名黄家智,笔名石良,是老油漆工匠,也是老木匠,精通绘画楼阁人物等笔工和古建下高定局。父亲黄裕创,书名黄声後,笔名清逸,是老油漆工匠,尤精绘画人物、花鸟、五彩等特技,精通木匠、油、漆、画及古建下高定局。黄明理的儿子黄淳烁目前也已经能完成古建筑的技能学习,可以独当一面负责有关古建筑的所有工作。
黄明理的曾祖父在清末已是很有名的古建大木匠,既能做木工活又能绘出精美的画面,既懂古建的堪舆原理,精通易学,会算建筑物及其分金卦爻、压白等的相配吉数,(注:黄明理的曾祖父的先辈都是小有名气的工匠);黄明理祖父童年时期,其曾祖父鼓励其多学才艺,由此黄明理的祖父就兼学会了油漆、大漆及漆画等工艺技术。
黄明理的父亲少年时期,日本侵略中国,日本人打到潮汕,潮州沦陷。能够建筑的地方很少,黄明理的祖父带领团队辗转于饶平、云霄、潮阳一带,因为饶平、云霄一带当时日本军不敢去!由于名气在外,所以黄明理一家从未失业。 在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建筑保护方面针对“保存现状”,“恢复原状”曾辩论不休。同时又对“原状”的界定又有争议。黄明理秉承漆画与古建筑的和谐设计与创新,30多年来,从事古建筑彩绘,服务于民间,工艺彩绘新颖夺目。在木工这个领域,所有工种黄明理都干了一遍。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匠人,要始终秉持一颗匠心。坚守传承技艺也与时俱进。不管因何机缘入行,只有真心喜爱才能够坚守一辈子。因为这份热爱,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在黄明理身上得以传承和延续。但他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却不故步自封,对于现代技术并不排斥。黄明理认为,时代在进步,技术在革新,古建行业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技术,取代部分繁重简单的操作,这样既能节省人工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一种传承和发扬,能为传统技艺增辉添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