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4年在上海K11举办的莫奈特展大获成功后,业界对艺术展开始予以重视与关注,国内展览逐渐走热,尤以上海为甚。而上海莫奈展门票每张100元的高昂票价也成为展览的另一趋势。前些年艺术展览门票还多保持在20元左右的收费标准,如今少则五六十元,多则上百元,就连某些画廊都收起了门票。而在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展览门票高价原因何在
展览门票价格上涨是有迹可循的。与早些年不同,这些展览背后的公立机构正在慢慢消退,民营艺术机构逐渐成为背后的金主。在国内举办一场西方艺术大师作品展,大多得投入数百万元至数千万元。这些年西方经典作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囊中羞涩的公立机构只得退出,而这也正好给了民营新贵涉足的机会。
如2016年北京山水美术馆的“毕加索走进中国”展览背后的出资人就是地产财团。看得出这场展览花了重金打造,它的宣传、场馆设计都“含金量”十足。但也因为这一点,展览的内容似乎没有受到同样的重视,这和背后金主的专业度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直言:“从国际美术馆系统来讲,没有任何一家会做这样的事情。如果要大规模去做一个艺术家的展览,必然会从学术研究角度出发。即便是面对毕加索几张简单的作品,也会很认真地对待,不会做成一个噱头。但凡做成一个噱头,都不是美术馆该做的事。”即使金主财力丰厚,有着大量藏品,不够专业这一点就直接影响了整个展览。展览看的是内容,看的是作品里传达出来的思想,不是光靠砸钱换来的光鲜亮丽的外壳可以替代的。这样办出来的展览没办法让一个热爱艺术的人解渴。
此外,大型展馆举办规模较大的国际借展,一般要提前一两年对展品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开始布展。据了解,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曾举办过一个有关中国艺术的“走向盛唐”展,专业策展团队前后耗费了6年。而同一主题,山水美术馆的展览从选定方案到实施前后仅3个多月,这对一家成立未久的民营美术馆而言,有些急于求成了。与公立机构立足公益性不同,这种由民间资本主导的大师展,大多要以门票收入、赞助和衍生品销售来收回成本。因此,它们对人流量有着较高期待。
另外一方面,一个优秀的、有质量的展览办起来,本身所需的投资就很大,如展厅设计与制作就需要较大开销,而国内很多展览都需要向国外借展,在运输和保存费用上又是一大笔费用,要做成一个高质量的展览成本很高,因此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很正常。但即便票价提升,也抵不了前期成本的投入,所以不要看票价高,主办方可能还回不了本。
什么样的展览值得高票价
在面对展览票价的普遍提升时,我们需要有一双会辨别的眼睛去识别有价值的展览。
首先,展览主办方的知名度是一个可以判断的依据。如果一场展览的主办方是知名的博物馆或国家级知名机构,那可以初步判定展览的质量是物有所值的,因为博物馆知名度的高低与展览质量的好坏有着很大关系。但如果一场展览的展品来自私人藏家或机构,就要进行详细了解,不能只相信它的宣传介绍。有些展览宣传得天花乱坠,但却对展品避而不谈,这时我们就要擦亮眼睛去识别。
其次,展品的内容也十分重要。我们要学会辨别推广宣传中的作品是否归属于本次展览。一个规范的展览宣传提供的作品通常是参展作品,如果宣传作品不是参展作品就值得思考了,诚实的宣传必须做出说明。有的展览宣传为了夺人眼球,故意放上一些名作,但这些名作并不会在展览中出现,这种宣传作品与展品不符的情况,会造成观众误以为有名作展出。一个展览的质量取决于展品的质量,观众必须注意展览推广中对参展作品的介绍,同时也要做好准备功课,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应有全面的了解。
此外,一个好的展览,对策展人的要求也很高。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会为展览注入活力,提升展览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知名评论家侯瀚如一语道破策展人的使命:“策展人是艺术家和观众的保姆。”对艺术家而言,策展人为其指明方向。艺术家负责创作,策展人负责组织,根据主题将艺术品串联,将作品的内涵及高度体现出来。
放眼望去,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展越来越多,但也有不少展览只想用艺术家的名气拉拢观众,而没有从自身去思考,这样下去艺术展的质量就会越来越低。与此同时,观众的自我艺术修养还有待提高,很多观众去看大师展是冲着艺术家的名气,但对作品了解甚少。艺术应该是一种社会性的审美追求,而不是一拥而上的名声堆砌。艺术展票价的高低与门票销售的数量,除了反映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更反映了社会的艺术普及度。
虽然我们一直在说票价高,但真正有价值的展览出现了,我们依旧会去看,这就说明票价是次要的,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展览的价值。好的展览本身的价值就足以吸引观众,观众也愿意在之后继续观展,这便是一个良性循环。看展需要用心,做展也同样需要。观众不怕票价高,就怕展览“名不副实”。
|